本篇文章1115字,读完约3分钟

阴霾从何而来?如何产生大气霾?如何控制?3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气霾的溯源与控制”战略试点项目专家向记者介绍了相关研究成果和进展。结果表明:空市燃气质量总体良好,但复合污染抵消了治理效果,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雾霾治理的决定性因素。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于2012年启动,重点关注pm2.5的产生、演变和控制,重点关注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

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研究和观测表明,自2013年以来,全国空燃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重度污染及以上天数的比例逐渐下降,优良天数的比例明显增加。2013年至2016年,全国平均改善率约为30%,京津冀地区改善率更高。

为什么我们的真实感受不明显?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大气灰份跟踪与控制”战略试点项目首席科学家何伟给出的答案是:“颗粒物浓度离重大环境改善的转折点还很远,这就是公众。”空气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还不清楚。”此外,我国中东部部分地区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与前三年相比,2016年冬季北京市pm2.5浓度没有明显下降。

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复合污染导致环境容量下降,污染排放是霾形成的内在原因。pm2.5的来源包括直接排放(主要来源)和二次发电(次要来源)。pm2.5的二次生成是指排放到大气中的气态污染物通过各种化学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细颗粒,如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虽然一些污染源中的一次颗粒物浓度不高,但产生了大量的二次颗粒物,二次颗粒物已成为城市pm2.5的重要来源之一。何宏和他的研究团队发现,在中国的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次颗粒物对pm2.5的贡献率往往高达60%,而当霾形成时,二次颗粒物的比例往往更高。目前,二次颗粒物的形成机理尚不清楚。

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气象条件是烟雾形成的外部原因。当以低风速和逆温为特征的天气出现时,烟雾出现的概率将会增加。据统计,近40年来,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风速逐年下降37%,有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北风频率和风速明显下降。此外,排放到大气中的pm2.5会使地表温度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上层颗粒物中的吸光物质会使大气温度升高,从而形成一个降温、升温较低的稳定的大气结构,空空气对流减弱,进一步加剧了污染的形成。

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由于烟气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从根本上改善烟气质量,需要政府领导、科技支持、企业实施、市场监管和全民参与的渐进过程。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实施经验,为实现空气质量的长期稳定改善,有必要加强针对性,争取准确控制霾害。一是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加强多种污染物协调减排。其次,一线城市应该把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放在突出位置。此外,要加强我国北方秋冬季空气污染的防治,大力防治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散煤、秸秆焚烧造成的季节性霾污染。(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韩伟)

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编者:梁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中科院: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是治霾决定性因素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9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