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170字,读完约3分钟

过街站施工现场

□楚天都市报记者马通讯员摄影:都市报记者宋

5月15日,武汉地铁8号线街道口站至马方山站右线隧道竣工。

它位于罗市路和武罗路的交界处,是武汉最著名的商业区之一,也是武汉二环路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在如此显眼的位置修建地铁就相当于“在人类心脏附近运行”。

建设三年多来,中国建设第三局的建设者们战胜了严寒和酷暑,克服了场地狭小、管线搬迁和运输组织等一系列困难,开创了武汉地铁建设的新模式。

“三维网格”拓展了建筑面

中国建设第三局地铁8号线二期第四标段由3站2段组成,即11号线街道口站、8号线马房山站、11号线马房山站,街道口站与马房山站之间的路段,马房山站与红山区政府站之间的路段,全长2363米。

"车站位于商业区,汽车小,施工困难。"项目经理王国庆表示,街道口站是武汉市首个地下4层分离式岛式站台站,基坑最深约40米。如果采用先桩基后隧道开挖的方案,工期至少为2个月。

大胆假设、精确计算、反复验证……最后,项目部采用了“三维网格”施工方法:在同一基坑垂直剖面上,一队开始施工地面桩基,另一队在地下挖23米的隧道,节省了整整一半的施工时间。

网格管理也反映在地面规划中。记者看到现场有几个“施工网格”,如材料存放区、基坑开挖区、钢筋生产区、拆除材料周转区。各种各样的材料在不同的高峰进入站点,并由网格管理员管理。

16格柱有助于屏蔽通过

15日,街道口站与马方山站之间的右侧隧道顺利竣工。

"在过去,盾形通道用来在路上开洞并向上运输盾."项目生产经理蔡欢表示,该路段的盾构机“出口孔”位于二环路以下。如果采用传统的出洞方法,需要在盾构机上方的二环路上开挖出洞,严重影响交通,而且施工周期长,更不可持续。

因此,项目部大胆实施了“托换方案”——在盖板下切割原有的16根格构柱,并在盾构出口左右两侧新建两根承重梁。一方面为盾构出口预留了足够的空空间,同时支撑盖板,分担区间重量,保证盾构机顺利下行,并通过负四层空空间移出洞外。

因此,项目部提前实现了间隔渗透,而没有给主体结构封顶,这为项目进展赢得了至少一个月的时间。

BIM模型智能重定位管道

站在十字路口很难,重新安置管道就更难了。

在3号过街站出入口开挖土方前,记者看到各种管线都有清晰的标志,工作人员手持测量仪器记录埋深、标高、管线材质等测量数据。

污水管、雨水管、动力管等地下管线在车站红线内埋深浅,属于10多个权属单位,呈“蛛网”状排列。开挖前搬迁的管线需要在完工后逐一搬迁。

"我们总结了所有管道的大数据."项目总工程师惠文军表示,搬迁前建立了BIM模型,并提供了几种比较方案。最复杂的区域辅以人工开挖验证,最后通过坐标定位统一测量并汇总原始管线。

据计算,应用BIM技术可为两个地铁站的搬迁改造节省50天,并为不同阶段的围栏提供优化方案,更便于后期维护。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武汉地铁8号线街道口站至马方山站的右线穿过街道口商业区,修建一条难度较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xbsy/5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