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47字,读完约9分钟

“古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中国城市投资40个优良硬环境”和“中国改革开放18个典型地区”的称号,印证了福建泉州人的骄傲。

谈到改革开放,多年来为泉州安溪县茶叶企业赢得第一笔税款的福建巴马茶叶有限公司,以及铁观音的第十三代传人王文丽,都充满了兴奋。作为泉州安溪县人,他告诉《证券日报》,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机遇!

那么,改革开放给泉州带来了什么变化,给王文丽带来了什么机遇?带着这些疑问,近日《证券日报》的一名记者走访了泉州多个地区,了解情况。

扯平了。在千年古港发展新丝绸之路

7月7日,《证券日报》记者在泉州顺美集团生产车间看到,工人们正忙着制作一批万圣节市场所需的陶瓷工艺品。制造完成后,这些精美的陶瓷制品将与茶叶、石头等商品一起,通过货船在泉州石湖港沿“一带一路”出口到65个国家。

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华南四大外贸口岸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跃居四大港口之首,以“刺桐港”之名享誉世界,成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相媲美的“东方最大港口”。它曾经呈现出“十个人在市场”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在海上崛起”的繁荣景象。

福建省泉州港务局局长周庆国在泉州政府大楼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去年泉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总额达到720亿元,占全市贸易总额的45%。目前,泉州港与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通航,拥有6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和多条散货航线。泉州港主要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进口原石、化工原料、食品、椰壳炭等货物,并向沿线国家出口轻工原料、服装及周边产品。

泉州模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大跨越

据报道,泉州港在1990年开始经营集装箱业务,当时的集装箱吞吐量为130标准箱。2007年,吞吐量首次超过100万标准箱,2015年首次超过200万标准箱。2017年,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之间的货运量达到360.07万吨,占泉州港外贸货物吞吐量的73.96%。

7月6日,证券日报记者走访泉州太平洋(601099)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该公司经营的石湖港区是国家一级港口,现已发展成为泉州港国内贸易集装箱枢纽港和东南亚最大的石材交易市场,泉州70%的石材通过该市场运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记者来到石湖港区,已经是上午11点了。烈日下,整齐的集装箱起重机有序地工作着。段,石湖港区起重机工人,在这里工作了8年。他告诉记者,石湖港区在过去的8年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港口泊位建设不断扩大,起重设备不断更新,港口变得越来越智能化,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目前,石湖港区拥有5000吨至10万吨的泊位5个,总长度1325米,堆场面积92万平方米,港口机械172台。

泉州太平洋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联合营销中心副总经理黄华阳向《证券日报》表示,随着“一带一路”行动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公司有出口需求。为了适应泉州港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增长,加快码头能力的提高,公司正在规划建设5号、6号泊位,目前公司的出口业务仅占总业务量的5%,未来将扩大到30%。

拼写!践行泉州精神

"三分注定要为七分而努力,爱会赢."叶启田的《如果你热爱战斗,你就会胜利》是泉州人精神的写照。

走在泉州的大街上,无论是餐馆服务员还是出租车司机,无论是私营企业的老板还是政府工作人员,如果你问他们泉州精神是什么,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爱打就赢”才是真正的泉州精神。

泉港“石化基地”、丰泽“中国树脂技术之乡”、晋江“中国鞋之乡”、石狮“中国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世界石雕之都”、德化“世界陶瓷之都”、永春“柑橘之乡”、安溪“乌龙茶之乡”等特色品牌已形成并享誉海内外。

王文丽的巴马茶产业是改革开放后泉州民营企业的缩影。王文丽的父母和祖父母世代经营茶叶。他的祖父王是国营安溪茶厂的首席品茶师,安溪茶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早期最大的精制乌龙茶制造商。他的父亲王伏龙在20世纪70年代曾担任国有安溪第八茶厂的首席茶叶评论家。得益于改革开放,他的父亲于1993年创办了巴马茶业。在民营企业众多的泉州,他是唯一一位被评为“企业家之父”的茶叶企业家。

泉州模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大跨越

1992年大学毕业的王文丽正好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大潮。一年后,他开始建立一个茶厂,走出口路线。在“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之前,他的茶叶生意已经遍及“一带一路”沿线的许多国家和地区。

王文丽告诉记者,在高峰时期,巴马茶产业的年出口量达到3000多吨,占安溪茶出口总规模的60%和全国乌龙茶出口的15%。

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国茶文化,政府有关部门组织了“福建茶海斯游”。2016年5月8日,“茶海丝星”首站进入德国、波兰、捷克等三个欧洲国家;2016年11月3日,第二站进入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三个东南亚国家;去年,第三站在英国、西班牙、法国和其他国家举行。

王文丽还应邀参加了“福建茶海斯游”。他告诉《证券日报》,改革开放是各地民营企业的机遇。没有改革开放,就不会有现在的巴马茶产业。“一带一路”的建设为企业更好地走出去提供了新的机遇。

王文丽告诉记者,茶产业不仅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文化。“一带一路”把茶产业带出国,更重要的是,它把茶文化带出国,让外国朋友在喝茶的过程中也能读懂中国的文化遗产。他印象最深刻的事情之一是,一位年近70岁的法国葡萄酒庄园商人感叹道:“茶真是一种可以喝的香水!”

安溪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推进阶段。安溪县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响应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努力打造“一带一路”的“茶香通道”,加快建设现代茶业强县和打造世界名牌的进程。

融化!交一大群朋友

改革开放前,泉州位于海防前线,国家投资较少,经济长期处于以农业为主的自给和半自给状态,经济总量居全省第二位。

泉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海斯办公室)陈亚平博士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泉州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基础、民营经济与外向型经济相互促进、县域经济发达、品牌突出的特色经济建设之路,创造了“泉州模式”。经济实力每隔几年就上升一个档次,成为福建省乃至全国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创造了泉州发展史上的新辉煌,成为中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泉州模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大跨越

相关数据显示,泉州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为7.79亿元,1992年超过100亿元,2002年超过1000亿元,2013年超过5000亿元,2016年达到6646.63亿元,连续18年居全省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171元增加到77784元,公共预算总收入从8000万元增加到769.86亿元。197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75元,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17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24元增加到39656元。

泉州模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大跨越

值得注意的是,泉州有海外华人并不罕见,泉州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丰富的海外华人资源密切相关。目前,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950多万来自春天的华侨,其中90%主要居住在东南亚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其他国家。

王师傅是泉州的一名出租车司机,他在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华侨表弟。挣钱后,他表哥的第一个想法是投资泉州,为泉州的建设做贡献。王师傅告诉记者,泉州有很多华侨像他们的堂兄弟一样,热衷于在家乡投资。

泉州市商务局外贸处处长张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表示,泉州的海外侨胞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在当地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已成为推动中国与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和桥梁。

为了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泉州市委、市政府发布了《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导区发展规划》和《泉州市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导区行动计划》。

截至2018年6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泉州设立企业1602家,实际利用外资24.76亿美元。匹克、安踏、九牧等大中型民营企业也纷纷在海外收购企业或设立办事处和营销中心,并推动实施了一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如丰益纺织柬埔寨生产项目、“匹克集团”国际化系列项目、南置业海外项目等。

陈亚萍告诉记者,在下一阶段,泉州将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福建“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设,以开放促改革,将历史留下的宝贵财富转化为泉州的功能、特色和气场,继续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努力提升国际资本、信息、人才等资源配置能力。

陈亚萍表示,他将努力促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搭建一个重要的门户。着眼于扩大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朋友圈子,我们将加强与沿线城市的合作,建立经贸合作的共同利益。依托联合国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商业理事会平台,加强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城市的交流和借鉴,实现绿色、包容和可持续发展;继续推进泉州国际形象提升五大工程,积极参与中法文化论坛等国家举办的“一带一路”城市交流平台,进一步提升泉州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泉州模式:“海上丝绸之路”起点的大跨越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8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