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1字,读完约4分钟

都市报6月29日电(记者李通讯员吴琼)6月28日,武汉市十三届九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

6月29日下午4: 00,武汉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介绍中共十三届九中全会情况,解读特大城市治理和公共卫生工作决策。会上,武汉市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彭厚鹏简要介绍了实施意见。

“武汉是中国抗击COVID-19肺炎的主战场。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武汉保卫战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防疫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在应对疫情中,武汉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不足和不足他在现场讲话中提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弥补不足、堵塞漏洞、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增强应对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武汉当前和今后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在这方面,《实施意见》强调了四个方面。

武汉强调,要实行公共卫生疫情直报制度。该市保留了近10,000张可转换传染病

优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着力完善“七大机制”

要完善应急指挥体系,突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领导、上下联动、部门协调、分级负责的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

完善智能预警多点触发机制,重点实施公共卫生疫情报告系统、发热门诊、预约诊疗、互联网诊疗、药品零售、可穿戴设备、第三方检测机构等大数据监测。

要完善多渠道公共卫生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努力建立公共卫生机构、医疗机构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定期沟通和咨询机制。

要分层次、分层次完善重大传染病的治疗机制。注意平战结合,防治结合,加强中央、军区和省之间的协调。

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城乡社区的联动机制。完善街道(镇)、社区(村)、基层派出所、疾病控制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防控网络。

完善群体防控机制。强调广泛发动、组织和团结群众,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完善舆情应对和处置机制。建议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信息,积极应对社会关注。

重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弥补“四个不足”

弥补疾病控制网络的不足。重点建立以市疾控中心为核心、区疾控中心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部门为底层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弥补疾病控制能力的不足。要求市疾控中心着力提高突发急性传染病病原体快速检测能力和“一刀切”检查验证能力。

弥补疾病控制的硬件缺陷。建议全面改善疾控机构的设施设备条件,建设市级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整合P3实验室和动物实验室;各地区疾控中心改扩建,P2实验室建设。

弥补医疗和预防一体化的不足。以金印滩医院和肺部医院为疾控中心的临床基地,强化医疗机构的疾病防控职能,推进防控一体化。

完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着力加强“四个建设”

加强疫情处理硬件建设。全市需预留近万张可转换传染病床位,按10%的比例配置重症监护床位,预留1200张负压床位,100间负压手术室,并配备ECMO、负压救护车等医疗设施。

加强重症治疗能力建设。努力在同济医院建设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中心,在联合医院(金银湖校区)建设国家重大流行病防治区域基地,在同济医院(光谷校区)建设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中心。

加强急救医疗救援网络建设。建设和完善市级院前急救中心,推进各区急救分中心建设,在中心城市创建10分钟医疗急救圈,在新城创建12分钟医疗急救圈。

加强中西医结合建设。依托我市中西医人才和资源优势,建立“防治结合”的治疗体系。

加强法制、物资和信息支持,重点抓好“七项保障”

法律计划担保。根据上级法律法规,适时制定或修改我市的配套规范性文件。

材料储备保证。构建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生产企业、社会和居民“五位一体”的物资储备保障体系。

信息化建设的保障。建设武汉卫生医疗大数据中心,全市医疗资源信息一屏通,疫情和特殊情况一网监控,指挥调度指令一键下达到基层,群众用一个代码到全市就医。

科技支撑保障。开展重大公共卫生研究,推进武汉预防医学研究院建设,建设国家生命健康创新发展示范试验区。

我们还应该加强对专业人员的保护、激励政策和医疗援助。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武汉强调,要实行公共卫生疫情直报制度。该市保留了近10,000张可转换传染病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