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437字,读完约9分钟

汪同三

从2003年开始,随着宏观经济增长的加快,中国经济运行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第一是农业生产增长缓慢,粮食供求关系紧张的固定资产投资膨胀,有些部门投资迅速增加的货币投入过快,流动性过剩 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明显的煤炭石油运输紧张、能源资源供给紧张的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成本过大,节能减排形势严峻。 比较这些问题,2003年下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审查了形势,实施了新的宏观调控。 实践表明宏观调控是必要的,是成功的。 五年来,经济增长速度不仅平稳迅速,而且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我们需要宏观调控。

有必要深刻认识到宏观调控的必要性,阐明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些行业有市场故障,必须通过政府的干预加以纠正。 政府干预存在于任何市场经济国家,其一包括微观规制、宏观规制和制度建设三个副本。 在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现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政府干预具有更特殊的必要性。 第一,我国是快速发展中国家,加快经济快速发展的任务紧迫,繁重。 我们必须在逐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重视克服市场缺陷,防止它可能引起的经济大变动,努力实现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这决定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方面需要发挥更积极、更积极的作用。 第二,我国是处于改革过程中的体制转型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经确立,但需要进一步完善,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特别密切关注和及时解决。 这决定了我国政府承担的职能远远大于发达国家政府,纷繁复杂。 第三,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基本功能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迅速发展,保障居民整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决定了政府宏观调控的目标必然是多重的,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变得更丰富。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宏观调控的效果是明显的

2003年,中央提出了科学快速发展观的确立和落实。 贯彻科学的迅速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能持续迅速发展,是这种宏观调控取得显著效果的根本保障。 总体来看,本轮宏观调控的效果表现在以下几点。

经济顺利实现了迅速的增长。 2003年以来,在抑制过高的投资增速、提高国内支出诉求的基础上,gdp的年增长率维持在10%以上,年增加变动在1个百分点以下,未见大的起落。 这种经济增长的局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在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与上世纪几次宏观调控相比,这次宏观调控的难度增大了。 以前几次宏观调控的背景基本上与当时的国内诉求特别是投资诉求过高密切相关。 这个规定不仅投资诉求太高,而且出口诉求也很高。 受国际因素多、杂多样性、不明确性的制约,宏观调控的难度明显增大。 宏观调控着力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部分领域产能过剩、货币信用投入增长过快、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房价上涨过快等突出问题。 政策措施之一是严格土地、信用两个快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 2003年以来,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多次尽快调整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基准利率,取消或降低了部分“二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退税。 在实践中,这些措施产生了明显的效果。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重视控制总量,加强结构调整的力量,结合短期稳定和长时间可持续快速发展有机。 这种宏观调控从加强农业基础开始,在制度上、政策上、投入上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实现了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生产为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国民经济的其他弱点在这几年也得到加强,煤、电、油运输等以往的瓶颈制约明显改善。 我们近几年宏观调控实践形成的“区别对待,有保有压力,一刀切,不急刹车”的方法和“从实际出发,重视效果,维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全球稳定”的大体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控制经济,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着力改善民生,重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运行进入科学快速发展的轨道。 宏观调控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条件改革开放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为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产生积极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这几年,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国力明显增强,为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 财政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逐年增加,就业状况改善,居民收入继续大幅提高,各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促进了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和文案,不仅丰富了宏观调控手段,扩大了宏观调控的效果,还使资源节约型、建设环境友好社会的理念深入人心,承认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本轮宏观调控的效果也体现在控制经验的丰富和宏观调控认知的提高上。 宏观调控的目标应该是多重的,要兼顾稳定与增长、快速发展与改革等多方面的综合效果。 控制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是必要的行政手段,发挥各种政策的组合效果。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和谐和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重视克服市场缺陷,防止它可能引起的经济大变动 特别是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突破改革难关的过程中,必须通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保持经济的顺利运行。 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增强了控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大局的能力。 实践表明比较有效的宏观调控是实现科学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 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比较有效的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统一在经济运行的整个过程中。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进一步加深对宏观调控的认识。

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处于重要阶段,宏观调控的任务越来越重。 要深入落实科学的快速发展观,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必要探讨关于宏观调控的两个认知问题。

如何看待宏观调控中的行政手段? 有些人认为我们在宏观调控中过度采用行政手段,市场手段的采用力不足。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首先,必要的行政手段本身是宏观调控的工具之一。 现代市场经济不是完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所有市场运行主体的行为都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这些市场经济规则以法律、政府法令法规、同行规范规定等形式表现出来。 政府监督市场运营主体管理遵循这些法律法规的程序本身必须有权威地运用行政力量。 政府根据需要制定的相关宏观调控政策的推进也需要行政权威,特别是当受管制者不想认真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时,政府必须用行政方法推进政策。 另外,要解决国际经济交流中的相关问题,政府需要根据国际法和国际规则采用行政手段。 这是因为政府在经济管理和市场控制中采用行政手段不是人们的主观喜好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控制的客观要求。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其次,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这主要表明,中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生产力水平低,产业结构落后,增长方式粗放,科学技术等方面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快速发展很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状况还非常明显。 我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平均水平依然落后,属于中下等收入水平的国家。 这些优势决定如下:另一方面,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稳定协调的高速发展,不要发生大幅度下跌,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不完善,市场机制不健全,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第一,中国宏观调控是在经济体制转变的大背景下进行的,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作用难以逐个发挥,微观经济主体有点对宏观政策的变化不敏感。 例如,公司对资金价格变化的反应不灵敏,影响利率等金融调控手段效力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全,许多重要的资源能源价格长期被低估,公司缺乏节约的动力和积极性,必然节能减排 其次,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和事务权的划分不明确,业绩评价体系不健全,管理体制不整理,有些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措施执行不积极,没有地位,投资控制,房价控制,节能下降 第三,各地快速发展不平衡,快速发展状况差距较大,宏观调控必须统一兼顾,有保有压力,促进地区平衡的快速发展。 第四,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市场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影响增强。 我国应对外部冲击的经验和能力不及发达国家,进一步增加了宏观调控的难度。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政府采取相对及时的必要措施来应对。 这不太采用行政手段。

【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1] [2] [下一页]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财讯】人民日报:经济学家谈宏观调控必要性和比较有效性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20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