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475字,读完约6分钟

“十五”计划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建立,使中国从所谓的社会主义以前就进入了计划经济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经历了实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大跃进”的实验。 遗憾的是违背客观的经济规律,最后导致了悲惨的结果,不得不进行国民经济的大调整。 20世纪60年代,虽然倾向于强调党内民主,重视调查研究,但是在中央决策层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正确性和错误两种思想倾向。 最终“左”思想占优势,导致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害。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十年来,以前传下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凸显,中国人开始理性看待以前传来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模式,深入思考中国未来的快速发展道路。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以后的改革开放也有其逻辑和历史的必然性。

1958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评价】

对于中国共产党八大前后的“急进”和“反急进”,中央领导层持不同看法。 在1957年歌颂社会主义优势中,毛泽东相信1956年的“逆突”是错误的。 在1957年9月至10月举行的8次三中全会上,毛泽东不仅改变了8次会议对中国社会第一矛盾的评价,提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依然是社会第一矛盾,而且在8次会议的经济建设上予以反保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1958年1月,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严厉批评“反激进”后,提出了“不断革命”的思想。 提出了“苦战3年”,基本改变落后面貌的口号。 在3月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干劲十足,以上游为目标,多么快、好、建设省的社会主义总路线”。 同年5月,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 总路线的基本点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加强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的全民整体制和集体整体制,继续完成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国际团结的经济战线、政治战线、思想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逐步实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的重工业优先迅速发展 集中工业和农业并行推进的领导,在全面规划、分工合作的条件下,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行,大公司和中小企业并行推进。 通过这些,尽快把我国建设成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 ”。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总结起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反映了党和广大群众渴望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但实际上是比较空虚的口号,不能量化和监督检查,脱离客观实际 另一方面,“总路线”单方面强调高速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工作。 比较适应毛泽东在大众运动中进行经济建设的构想,这也是引起“大跃进”的纲领和口号的原因。 这实际上取代了党在“八大”前后提出的“反保守反激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建国以来,在经济建设方面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的态度持续不断。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1961年:国民经济调整政策

【评价】

三年的“大跃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局面。 1960年9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组《关于抑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数字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化、提高”的方针。 在此之前,李富春在8月中下旬讨论控制1961年国民经济计划的数字时,根据上海会议和北戴河会议的精神,特别是周恩来的意见,提出了“调整、巩固、提高”的方针安排经济工作的意见。 8月末,周恩来提出,在“调整、强化”之后应该加上“充实”两个字,最初形成了完美的“八字方针”。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1961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第九中全会正式对国民经济决定了“调整、强化、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这标志着“大跃进”运动实际停止,国民经济开始进入调整的新轨道。 在第八届九中全会上,毛泽东强调要从优良的以前开始传达事实上的要求,大力呼吁调查研究之风。 会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带头深入基础调查研究。 之后,《农村生活的人民公社就业条例(草案)》(简称《农业六十条》)、《国营工业公司就业条例(草案)》(《工业七十条》)相继通过。 这些条例实施后,经济生活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得到恢复和建立,经济调整明显好转。 随着经济事业的调整,科学、教育、文化等各行业也进行了政策的调整。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国民经济调整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开始使国民经济形势好转。 农业生产恢复,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市场商品供给状况缓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略有上升。 而且,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对党的优良以前的传承和制度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党的政治“左”错误没有得到根本的纠正,发展越来越快。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1964年:“三线建设”政策

【评价】

三线地区是从1964年到1978年,中国大陆的国境线根据其战术地位的重要性收缩到内地,拉三线形成的地区。 在今天的地区概念中,三线地区基本上是除新疆、西藏、内蒙古地区以外的中国中西部地区。

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威胁中国北部的安全。 中国南部、美国继续扩大侵略战争的规模,矛头指向中国,进而蒋介石台湾政权呼吁大陆反攻,威胁东南沿海地区的安全……因此,毛泽东对没有战术的后方国家的经济配置感到担心。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1964年8月,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指出帝国主义有可能发动侵略战争。 会议的决定,首先集中力量建设三线,给人力、物资、财力以保证。

同年10月,中央实务会议通过并颁布了国家计划委员会提出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 《纲要》建议争取时间,积极建设三线战术后方,为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做准备。 三线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快获得好省的做法,在纵深地区结合工农业,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善的战术后方基地。 从那以后,中央把经济建设的要点转移到了三线建设上。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从1964年到1978年,中国中西部13个省、自治区进行的以这一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经过三个五年计划,投入了2052亿元资金,在人力高峰时达到400多万 决定的速度、动员的广度、规模的大小、时间的长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最重要的战术部署,对今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石建国)

【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已经有了_count_条注释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财讯】十年探索和十年文革及徘徊时期(1958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2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