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94字,读完约1分钟

在香港和新加坡的股票市场上,57岁的黄鸿年依然享有“股票市场金指”的称号。 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中国引起的国企并购浪潮,使中国企业界至今难忘。

印度尼西亚第二大财团金光集团理事长黄奕聪的次子黄鸿年于1984年合并,萌生了收购
购买和重组中国国有企业的想法,但当时的政治气氛不合适,黄乃退而结网。 20世纪80年代末,黄脱离家族自立门户,在香港设立中策企业作为其大本营,等待进入中国大陆的机会。

【财讯】黄鸿年 国企收购先行者

1992年初,邓南巡后,黄果断出击。

黄鸿年收购中国国有公司的方法一般从与国有企业合资开始,之后,通过增资从参加股票变为绝对控股公司,以海外控股企业的名义接受被收购公司的所有权,在海外上市筹集资金,实现滚动收购。

从1992年4月到1993年6月的短短14个月间,黄鸿年建立了巨大的公司帝国。 他在不同领域组建的中策公司集团,分别运往海外。

典型的黄鸿年式收购是一个地区所有国企统一收购或在某一领域大量收购的公司。 泉州是有名的典型。 黄鸿年于1992年收购了泉州市全部37家国企的60%的股份。 在大连,中策企业与该市轻工业局协商收购了101家轻工公司。

黄鸿年的收购方法在那一年引起了很大的争论,被认为是典型的投机交易。

现在人们越来越理解这是资本的运营。 香港《明报》出版社出版的《黄鸿年传》这样评价了对中国内地公司的影响。 “他的……运营方法,现在被内地公司的家广泛模仿。 ”。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财讯】黄鸿年 国企收购先行者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9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