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79字,读完约4分钟

新华社广州6月25日电(记者陈济)作为内地观众熟悉的香港女艺术家,年近古稀的汪明荃依然活跃在两地的舞台上。这几天,她比平时更忙,因为由她主持的香港八和会所,将全力演出经典粤剧《观音菩萨道》,为期三天,庆祝香港回归二十周年。

根据一九六六年演出的泥塑和录影资料,灞河会馆的「观音」将重现半个世纪前在九龙城沙埔路剧场演出的经典剧目。传统吉祥剧《香花山生日快乐》等。因为它的歌词、唱腔和表演都是粤剧最早的表演形式。

“我们用了100多位老、中、青演员,特别是年轻演员参加,就是让他们体验许多传统的排场。”汪明荃告诉记者,很多叔叔和叔叔的演员还活着,还记得传统的东西,所以他们可以表演得很好。

灞河会馆建于清光绪年间,是广东粤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组织,已有130多年的历史。1953年,香港灞河俱乐部注册成立,旨在弘扬传统粤剧艺术,不仅积极向公众推广粤剧,而且注重粤剧演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发展和传承。

从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粤剧作为香港最具活力的民间娱乐,深受大众喜爱。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战争的阴霾下,一些著名女演员从内地来到香港,这使得许多古老的排场和粤剧传统在香港生根发芽。

"香港的粤剧经历了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当时有很多剧院."汪明荃回忆说:“香港曾经是一个渔港,渔民们信仰观音和天后宫,所以他们经常请人来看戏以报恩。这就是“金鼓戏”。1997年回归前,大型剧院被改造成商业建筑,没有粤剧演出场所。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金鼓戏一直维持着我们的生计。”

香港回归后,粤港澳政府、文化界和粤剧界逐渐开展了积极的交流与合作。自2003年起,粤、港、澳三地政府开始筹划粤剧遗产的申请,并将11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定为“粤剧日”,以扩大观众视野,推广粤剧艺术。

2006年,粤剧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粤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

「粤剧三地联合申请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汪明荃感慨地说:“我们香港的粤剧也很惊讶,我们的粤剧如此重要!我们不能失去中国非常珍贵的传统文化,包括歌剧。”

在粤剧成功申请世界遗产的那一年,香港灞河俱乐部公布了《粤剧传承计划》,主要目标是抢救传统技艺、专业培训、观众发展和粤剧发展。与此同时,它在附属的灞河粤剧学院开办了“粤剧青年演员培训班”,培训13至20岁有兴趣加入粤剧行业的年轻人。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三名毕业生了。

梁是的“粤剧青年”。她今年刚从香港城市大学毕业,并被香港中文大学录取攻读研究生。因为小时候看了粤剧《三笑的婚姻》,觉得演员都很美,所以她去了灞河粤剧学院“一路走来”。在大学期间,梁上午选了更多的课程,下午腾出时间排练。“我们还有一天假。如果不用上课,我会去练习,找个老师学唱歌,多学点粤剧。”

执手相携共传粤剧薪火――走近香港八和会馆

油麻地戏院是位于香港九龙窝打老道6号的二级历史建筑,于2012年由特区政府重建及活化为一个传统中国戏曲表演场所,并推出“场地伙伴计划”,与灞河会馆合作经营一个新的粤剧表演系列,使其发展成为培养粤剧接班人的摇篮。在过去的五年里,新演员的人数从最初的46人增加到目前的127人,总共表演了664场。该项目还安排新演员参观mainland China不同的剧团,包括浙江花小白越剧团和重庆川剧团。

执手相携共传粤剧薪火――走近香港八和会馆

在这个300人的剧场里,梁示范地表演了一段粤剧后对记者说:“因为灞河会馆与内地有一些交流,所以大学假期后我去了广东,和朋友们一起表演了《白蛇传》。”我也去过北京和重庆,遇到了很多好老师。我会联系他们,让他们教我。”

2003年推出“粤剧日”,2005年成立粤剧发展基金,2010年推出中国戏曲节,2012年推出油麻地戏院场地伙伴计划...灞河俱乐部副主席辛建郎认为,“政府对粤剧的支持比回归前强多了。”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及粤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粤剧中心将于今年成为香港西九龙文化中心的首个建筑。

「在二十一世纪,粤剧已成为中国最具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表演艺术。作为一个香港人,我以粤剧为荣。作为花旦的粤剧印刷商,我以粤剧为荣。”汪明荃说。

(负责编辑:郑松hn002)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执手相携共传粤剧薪火――走近香港八和会馆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7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