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661字,读完约7分钟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近十年。对此,工行国际研究部主任石成指出,十年后,市场逐渐意识到危机的影响不会消失,世界格局的变化已经深深打上了危机的烙印。回顾这十年,从流动性危机到债务危机,再到货币危机,从美国到欧洲,再到新兴市场,没有哪个市场能够幸免。对中国而言,稳定是宏观混乱时代的底线,需要与时俱进做出更加务实的决策和考虑。

国际金融危机十年历练中国定力

需要更多务实的考虑

对中国来说,实现自己的利益需要一些更务实、前瞻性、长期和战略性的考虑。石成指出,首先,采取积极的防御态度,应对以邻为壑的外源性挑战。过去十年的经验表明,主要国家的政策选择都是内部的,其溢出效应往往对其他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复苏构成挑战。作为一个成熟开放的国家,中国不能天真地认为现有的规则会时不时地生效,而是需要时不时地改变以在利益博弈中抢占先机。第二,以推进全球治理改革为手段,改变全球利益分配格局的不平衡结构。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作为危机的起点,实现了最快的周期性复苏。根本原因是美国在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中具有霸权优势。对中国而言,积极推动全球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方向转变,不仅是争取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举措,也符合增进全球利益的过程正义。第三,用中国智慧开辟长期利益协调的发展道路。国与国之间,短期利益可能会不时发生冲突,但长期利益有望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协调。关键是要发现利益协调的内生机制,形成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对中国而言,在基础相似、地域相似的“朋友圈”中引领和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实现自身长远利益的最大化。因此,抓住美国战略收缩的机遇,以真诚和宽容的价值观加快“一带一路”建设,将是未来十年中国主导地区利益协调的必然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十年历练中国定力

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坚定的话语是承诺

石成分析说,在未来的十年里,将会有接连不断的骚乱,宏观混乱时代也将会影响复苏之路,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对中国来说,争取稳定不仅是中国特色的政策智慧,也是具有时代特征的国际经验。“作为宏观调控的基调,需要旗帜鲜明地大力倡导,作为复苏的基础,更需要从危机教训中丰富细节:第一,避免不必要的人为周期性波动,保持稳定的政策取向。在十年的危机中,至少出现了两次极短的复苏过热现象,2011年出现了更加明显的通胀压力。然而,事实表明,危机的内生力量将很快打破刺激政策带来的繁荣幻觉,而在危机中政策稳定性最高的美国也实现了最稳定的长期复苏。因此,在短期波动中保持长期政策决心尤为重要。其次,我们应该通过合理的政策组合来避免系统性风险的滋生。无论是资产泡沫、股市崩盘、崩盘还是人民币汇率贬值,都是系统性风险的体现,缺乏监管协调和政策协调一直是中国市场稳定的致命伤。正因为如此,打破金融监管改革的局面势在必行。第三,用坚定的底线思维避免经济社会环境的扭曲。危机爆发十年后,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仍在下降,但经济政策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下降,经济风险已悄然转向政治风险。民粹主义、孤立主义和新保守主义在全世界都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政治动荡也日益侵蚀经济发展。对中国来说,发展永远是硬道理,解决发展中的结构失衡、两极分化和利益壁垒等复杂问题尤为重要。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只有保持世界稳定,我们才能在宏观混乱的时代稳步前进。

国际金融危机十年历练中国定力

坚定不移地走与时俱进的道路

石成进一步分析,对中国来说,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与时俱进的道路可能包括:第一,以审时度势的态度融入不断变化的全球化。尽管全球化是一个毋庸置疑的长期趋势,但它不一定是一个渐进的进化过程。特别是在主要国家经济周期错位的复杂阶段,全球化往往会迎来短暂的低潮期。就中国而言,有必要认识到全球化减速、停滞甚至倒退的必然性。相反,要在冲突的贸易博弈中主动做出更多的选择,并以我为主导积极推进区域经贸一体化进程,从而在维护中国利益的前提下为未来全球化的加速积累区域动能。第二,扎实推进经济体制和机制改革。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改革将永远是中国经济持续腾飞的根本动力。然而,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走到了中等收入陷阱的十字路口。因此,中国未来十年的经济体制改革需要稳健,方向坚定,过程审慎。要避免盲目的激进选择和“西方崇拜”,结合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快速演变和中国经济的新特点,以务实创新的思维引领改革深化。第三,合理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在十年危机中,金融作为现代经济核心的核心作用进一步凸显。金融安全涉及两个命题:金融改革和金融开放。在金融改革方面,改革内容是固定的,改革顺序需要精心安排。就金融开放而言,放松是合理的。短期而言,有必要在国际金融监管框架内及时采取适当手段,避免因人民币贬值导致的资本恐慌外逃,巩固人民币预期管理的现有成果;从长远来看,要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继续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稳步提升中国金融的整体格局。

国际金融危机十年历练中国定力

自信、谨慎、乐观

自信是珍贵的,它不会与空.同生根据石成的分析,对于中国来说,增强信心需要从三个维度进行理性的推测:首先,需要客观地理解中国发展的总体定位。纵观当前的中国经济,发展放缓、质量提高的特点总是具有相对的比较优势。有了“临危不惧”的内幕消息,中国经济在发展坐标系中仍处于上升通道。其次,我们需要理性思考中国改革的深层属性。从根本上说,中国改革的方向不是由人为的外生因素决定的,而是由发展阶段的内生因素决定的。改革的有序推进是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信心之源。最后,我们需要务实地评估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中国始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包括高负债、过度杠杆、资产泡沫、增长缓慢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实事求是地理解和处理它们。问题源于周期,中国经济处于“短周期反弹+长周期下跌+超长周期上涨”的三相叠加状态。短期上升趋势带来短期通胀压力和过热风险,需要通过适度收紧货币政策来应对;长期低迷是基本状态。人口、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构成了长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刘易斯拐点到来和资本边际效用递减阶段,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这是发挥力量的唯一可选方向;长期崛起的根本动力是微观激励机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要激活另一个30年的长期崛起,必须尊重微观崛起,保护民生福利,通过反腐、分权、分权等一系列措施打破利益壁垒,积极培育中国梦的微观基础。“从政策应对的角度来看,从周期性的角度来看,中国没有回避问题,而是用强有力的措施直接触及了问题的核心。这正是我们对中国经济前景始终持谨慎乐观态度的根本原因,也是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运行的客观审视。表现的基本视角。”石成强调。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国际金融危机十年历练中国定力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