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4字,读完约4分钟

核心提示:人才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求农业劳动者素质全面提高,努力建设一支文化、技术、管理、带动的新型农民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要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点,深化农业供给面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人才是推进农业供给体制改革的关键。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需要一批具有市场经济意识、科技素质和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力资源进入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内生动力和重要保障。

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农村改革的深入,中国农业和农村发展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得到释放,吸引了许多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流向农业领域。但是,总的来说,农业仍然是一个低效率的产业,从事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仍然很弱。统计显示,我国农业劳动者文化技能整体素质不高,很少参加过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具有一定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的复合型和创业型人才严重短缺。

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为了进一步推进农业供给面的结构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消除“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好地”的后顾之忧,需要全面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具有文化、技术、管理和带动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可以说,没有一大批具有现代农业思维能力和农业管理能力的队伍的出现,推进农业供给方的结构改革将成为一个空词,农业现代化的“短板”难以真正弥补和跟上。当前和今后,全社会都要不断提高和加强对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的重视和支持,切实解决新农业主体成长中的各种困难,使“新农民”真正成长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深厚人才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有必要制造血液和输血;必须追求长远,把握现在;它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社会的支持,这是转变方式、巩固产业基础的基础。

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首先要促进城乡人才的双向流动。一方面,要完善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完善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鼓励多渠道就业,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问题和职业病问题。另一方面,要创造有利环境,让具有市场观念、经济实力、技术技能和带动能力的高素质城市人力资源进入农业创业和就业,特别是要鼓励新乡县回乡种粮,为农业改革和发展做出贡献。在此过程中,要整合和落实市场准入、财政收入、金融服务、土地和电力、创业培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支持农村创业创新。鼓励各地建立返乡创业园区、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服务平台,开放服务窗口,提供一站式服务。

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要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就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做到教育第一,培训第一。教育培训是提高农民素质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手段。要加强对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加大对农民合作社领导和农业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示范带动能力。其中,要特别注意实现“两个转变”。首先,在提升方式上,要从学校教育转向成人职业教育与实践技能培训相结合。第二,在升级目标上,要从单一技术向管理、文化素质等综合能力转变。通过多种渠道,建立农民终身教育体系,满足农民发展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探索适合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注重实践训练和参与”的教育培训模式,提高农业劳动者运用先进科技和经营理念改造传统农业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推进培训政策的创新。推动农民培训从教师课堂培训向地方人才现场培训转变,将农民培训与完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相结合,与典型带动相结合,让科技人员手把手教,让有钱的领导用言传身教,让经济组织在组织生产经营中教,让农民有真正的收获感。

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进一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更深层次的是深化农村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创造良好环境。在农业支持和保护的政策体系中,财政和金融具有协同效应。要通过创新和探索,实现财政支农和财政支农的“两轮驱动”,让新的主体不再为钱发愁。一方面,中国未来新的农业补贴可能会进一步向新的商业实体倾斜。另一方面,要通过丰富资本供给主体和创新资本供给方式来解决农村金融的“缺血”问题,从而引导更多的资本进入农业,为新的农业主体提供金融动力。(本文来源:《经济日报》作者是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文强)

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编辑:吴晓娟)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找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3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