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423字,读完约24分钟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6日电经过50年的规划和示范,经过10多年的艰苦建设,成千上万的建设者和成千上万的移民,以“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助”的真诚、爱心和奉献,编织了中国的大水网,诠释了空的民族历史主题,展现了时代。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跨地区调配水资源、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战略设施,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示范工程,向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国家的崛起。

南水北调东线和中线一期工程分别于2013年和2014年竣工,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中国经济网从国家监管办公室获悉,东、中线一期工程投产以来,工程运行安全稳定,全线水质达标。在保障受纳地区居民生活用水、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库区及沿线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应急抗旱排涝等方面,取得了实实在在的综合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强大的供水保障

安全稳定运行是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前提。泵站数量多、规模大、技术新、管理要求高、运行管理条件复杂。东线工程运营管理单位努力建立管理体系,规范管理行为,加强运营管理,努力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运营管理水平。中线工程以“标准化管理”为出发点,以问题为导向确定工作方向,以优良标准为原则指导工作开展,以培训和考核巩固工作成果。各专业岗位人员,特别是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岗位人员的管理行为越来越规范,现场操作能力得到了培训和测试,从而更好地保证了操作安全。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东、中线一期工程投入运行以来,受水区覆盖了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和河北、河南、山东、江苏等33个地级市,为受水区开辟了新的水源,改变了供水格局,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东线一期工程投产以来,累计向山东省转移的水量约为19.9亿立方米。山东省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18米。受益人口超过4000万,极大地缓解了山东省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东线工程的建成完善了江苏省原有的南水北调工程体系,提高了受水区的供水保障能力,提高了扬州、淮安、徐州等7个市50个区县4500多万亩农田的灌溉保障率。通过“东线工程”向罗马湖补水,对保障苏北地区的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线一期工程供水有效提高了北京、天津、石家庄、郑州、新乡、保定等18个大中城市的供水保障能力。截至6月2日,中线一期工程已向总干渠输水78.99亿立方米,累计输水74.93亿立方米,惠及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省5300万人。其中,北京有22.92亿立方米的水,惠及1100万人;天津有17.2亿立方米的水,惠及900万人;河南省有27.32亿立方米水,37个县区有水,受益人口1800万;河北省有7.49亿立方米的水,80个县和区有水,1510万人受益。湖北省向长江下游输送了73.2亿立方米的水,使889万人受益。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在2015年至2016年的调水年,中线工程对京津的供水已经超过了计划的调水规模。其中,北京供水11亿立方米,天津供水9.1亿立方米,均超过规划设计年平均净供水量(北京10.5亿立方米,天津8.6亿立方米)。

北京是一个缺水的大城市。目前,南水北调工程供水占北京市日供水量的73%,全市人均水资源已从100立方米增加到150立方米,供水基本覆盖全市六区和大兴、门头沟、通州。中心城区供水安全系数从1.0提高到1.2,不仅为生产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用水,也为城市副中心、首都新机场等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项目提供了水资源保障,大大提高了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天津市14个行政区的市民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一横一纵、引滦两源的供水新格局。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之前,天津作为一个特大城市,其生产和生活主要依靠滦河的单一水源,农业用水和生态环境用水主要依靠天气获取食物,这是非常危险的。南水北调工程后,天津在引滦工程的基础上拥有了充足稳定的外部水源。中心城市、滨海新区等经济发展核心区实现了引江济滦工程的双水源保障,形成了连通、联合调度、互补、综合利用的城市供水体系,为天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水资源支撑。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包括河北省石家庄、邯郸、廊坊、保定和沧州在内的七个地区和城市已经使用了南水北调工程。根据河北省水文部门的资料,2016年汛期,河北省太行山上游降水偏少,向石家庄、保定、邯郸供水的岗南、黄壁庄、西大洋、岳城水库蓄水量比正常少20%-4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及时向沿线大中型城市供水,确保了城市供水安全。河北省已建成卓朗、宝仓、金诗、兴庆四条大型输水干渠。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南水北调工程规划中,河南省所辖的郑州、新乡、焦作、安阳、周口等11个城市全部供水。在河南省,南水北调工程开通了31个闸门和3个水闸,向丹丹灌区和44个水厂供水,并向何英河和禹州市的3个水库供水。有效农业灌溉面积115.4万亩,供水效益逐步扩大。

接收区的水质已大大改善

南水北调的成败在于水质。东线一期工程在加强工程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水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和山东省通过深化污染治理措施,建立了集治理、截留、分流、再利用和修复为一体的污染治理体系。经过两省各级政府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在环保、水利、发展改革、城建、交通、南水北调等部门的配合下,东线污染控制规划实施方案中确定的426个污染控制项目全部完成,入河主要污染物总量比规划前减少了85%以上。 从而实现输水干线水质提前达标的庄严承诺,稳定达到地表水三级标准,沿线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江苏、山东两省经过十年的污染治理,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南水北调东线的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之路,为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治理问题提供了范例。东线工程污染控制的成功也导致了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的防治。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的清水,国务院先后批准实施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通过实施两阶段规划,建设了一大批工业点源污染治理、污水和垃圾处理、水土流失治理等项目,推进了生态隔离带建设,实现了县级水源地和水库周边重点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的全覆盖,入河水质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节水能力不断提高。中线一期工程投产以来,丹江口水库和洮茶取水口水质一直处于二级水质。为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区域生态保护水平,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地区将实施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十三五”规划。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为确保向北方持续输送清洁水,环境保护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联合制定了南水北调工程水质监测计划,在东、中线水源区和沿线重要区域分别设立17个国家控制监测断面,每月指导水质监测,判断水质,发布权威水质信息。东线工程运行管理单元设置9个人工监测断面和8个自动水质监测站。中线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建立了“一个中心、四个实验室、13个自动监测站、30个固定监测断面”的常规指标监测网络。沿线各级地方政府继续推进中线干线保护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及时排查整治水质隐患,协调加强执法检查,推动长效机制建设。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第十三个五年规划》,规定在2020年前,在南水北调沿线的211个县市和22800个建制村进行农村污染的连片综合整治。东线和中线工程的运营管理单位已经制定了水污染事故应急预案,计划在全线建设10个水污染应急物资仓库。交通部和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中线工程跨运河公路桥梁管理的通知》,指导沿线地方加强道路交通超载治理和桥梁养护管理执法。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和地方政府组织了中线工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应急演练和联合应急演练,应急能力不断提高。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在受水区,水质改善更为明显。北京供水集团监测表明,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自来水硬度从380毫克/升下降到120 ~ 130毫克/升。公众普遍反映自来水水质明显改善,水和碱减少,味道变甜。天津中心城区的两次水质变化给老居民带来了深刻的感受:一是20世纪80年代滦河入津后,苦涩而咸的海水变成了滦河水;再一次,在南水北调工程完成后,喝甜美的长江水。平时喜欢喝茶的人能够真正体会到饮用水味道的变化。河北省城市供水逐步转向南水北调水源后,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城市将告别世代饮用苦咸水和高氟水的历史。据估计,到2020年,将有3000多万人饮用南水北调工程的优质水。在河南省的用水城市,许多家用净水器已经被解雇。瓶装水在国内不再用于养殖高水质观赏鱼,而是直接使用自来水。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生态效益显现

水是维持经济社会发展和良好生态系统的基础和生命线。建设生态文明、保障生态安全离不开水资源的支持。南水北调工程通过实施调水和治污工程,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安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项目投产以来,受水区的北京、天津等6个省市加快了南水北调工程水源置换的步伐,地下水开采量减少了8亿多立方米。河南省北京、郑州、许昌等过度开采地区和山东省平原地区的地下水位已开始上升。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效益不断显现。

山东省通过东线工程向东平湖和南四湖的优势湖泊输送了5500万立方米和1.45亿立方米的生态水,极大地改善了两个湖泊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有效地防止了东平湖和南四湖可能出现的生态危机。东线工程为济南市小清河补水2.6亿立方米,改善了小清河上游济南段的水质和生态环境。自2014年以来,南水北调工程已为济南市补充了7800万立方米的泉水保护用水,确保了济南市的泉水和内陆河流的常年供水。东线工程不仅为城市和工业提供直接供水,还减少了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同时,通过城市和工业用水的回收和处理来补充地下水,实现地下水位的上升。近三年来,山东省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遏制,大部分地区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减缓,部分地区地下水位开始上升。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2014年,为保护南四湖下游的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实施了8069万立方米的应急生态供水。通过东线水环境治理,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得到提高,项目沿线城乡水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淮安市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以脏乱著称的徐州逐步实现“蓝湖、绿地、清水”,成为宜居的绿色城市。

北京从南水北调工程向密云水库抽水,使密云水库蓄水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超过17亿立方米,提高了首都的水安全战略储备。南水北调后,通过优化配置,每天向城市河湖补充17 ~ 26万立方米的水,城市水面面积增加约550公顷,城市河湖水质明显改善。随着南水北调的实施,密云、怀柔、顺义等严重的水源地多年来被过度开采,抑制了地下水位的下降趋势。2017年4月,平原地区地下水埋深比2016年同期增加了0.36米。同时,米淮顺水源区实验供水为8400万立方米,供水区地下水位明显上升,局部最高上升8.08米。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后,天津市加快了滨海新区和环城四区地下水资源的转化,使地下水位上升了0.17米。城市水源置换后,更多的滦河水和当地水被分流,补充农业用水和河流用水,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

河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滹沱河和七里河补充了7000万立方米的水,有效缓解了该地区的缺水状况,恢复了干涸的河道。

河南省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向郑州市的刘溪湖和鹤壁市的齐河提供生态用水。邓州等14个城市的地下水源得到保护,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许昌市借助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了水源置换、生态补水、水系连接工程和水生态文明建设。与2014年相比,中心城市和郊区的浅层地下水位上升了约2.6米。

湖北省兴隆水利枢纽工程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已灭绝多年的中华秋沙鸭、黑鹳等一级保护动物已在兴隆水域出现。南水北调工程和两岸绿化带建设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改善了生态环境,美化了人民生活。

防洪抗旱

保障包括特大城市在内的居民生活用水,保障工农业生产用水,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是南水北调基本战略作用的重要体现。

2014年,山东省利用东线工程向潍坊市提供了1566万立方米的应急供水。江苏省刘珊站、结台站、金湖站、淮安三站、淮安四站已投入抗旱排涝运行,总抽水量达5.8亿立方米,为淮北地区抗旱和宝应湖周边排涝发挥了积极作用。2015年,江苏省刘珊站和揭泰站在淮北地区投入抗旱运行,抽水6882万立方米,为保障区域生产生活、航运和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宝应站和金湖站投入排水运行,抽水1.8亿立方米,缓解了何丽霞和宝应湖区的内涝。2016年,东线工程连续向山东省胶东半岛供水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胶东半岛多年持续干旱。江苏省刘珊站、界台站、林家坝站投入抗旱救灾,累计抽水5.2亿立方米,宝应站参与何丽霞地区1.1亿立方米排涝,为防汛抗旱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2014年,河南省遭受了63年来最严重的夏季干旱,部分城市出现了供水困难,尤其是平顶山市。主要水源白龟山水库蓄水量下降至枯水位以下97.5米,供水不足,严重影响城市供水安全,数百万城市居民面临断水危机。为应对严重干旱,中线工程丹江口水库向平顶山市输送了5011万立方米的应急用水,缓解了该市两个多月的“缺水”状况。平顶山因此成为河南省第一个受益城市。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引江济汉工程也在湖北省的防汛抗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昌湖河和东京河累计供水约5.3亿立方米,有效解决了东京河地区80万人的灌溉和饮用水问题,多次向沿线河流湖泊补水,满足了204万亩农田的灌溉用水和水产养殖需求。2016年7月,为应对强降雨,引江济汉工程高石背闸开启,泄洪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了昌湖防洪压力。在2016年,“7?“19”暴雨后,中线工程紧急调水至河北省石家庄和邯郸,保证了城市的紧急用水需求。南水北调工程也向河北省衡水市紧急调水5000万立方米,缓解了衡水市的旱情。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经济效益开始显现

东、中线一期工程被淹后,沿线各省市增加了水资源供应,直接为城市生活和工业供水,并兼顾重点地区的农业供水。据初步估计,工农业总产值至少每年将增长近1000亿元。

南水北调受水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经济发展聚集区、能源基地和粮食主产区。通过调水,这些地区可以突破水资源短缺的瓶颈,更有利于这些地区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建立特色主导产业,促进相关产业发展。

南水北调供水后,一方面,京、津、石、济等北方大中型城市基本摆脱了水资源短缺的制约,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了机遇和/或きだよ0/room。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受水区节水工作,促进高效节水产业发展,淘汰高耗水高污染行业。各地大力推广工农业节水技术,逐步限制和淘汰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行区域用水总量控制,加强用水定额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此外,南水北调工程实行两部制水价体系,按照成本确定水价,通过价格杠杆推动受水区水价改革,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此前,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期间,加强了水源区和沿线地区的污染控制和环境保护工作,并投资数百亿元用于水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建设。根据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要求,各地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关停并转移了数千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新型生态环保产业。

东线污染治理初期,山东省有700多家造纸厂,遍布各大流域,污水排放量占全省总量的70%。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后,对不符合污染治理标准的企业,实施严格的排放标准,坚决予以关闭,并投入巨资加快清洁生产。700多家造纸企业减少到10家。2010年,造纸行业的cod排放量比2002年下降了62%,工业规模是原来的3.5倍,利税是原来的4倍,实现了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2012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效促进了水源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确保了水质的长期稳定。规划明确了水源地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引导水源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发展具有造血功能的绿色产业和生态经济。湖北、河南、陕西等省加大了对矿产开采和冶炼、薯蓣皂素生产、汽车电镀等重点水污染行业的治理力度,坚决关闭不达标企业,积极推进工业清洁生产,壮大优势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中药材和绿色食品加工业,积极发展旅游服务业。例如,鉴于生态建设的需要和移民土地大幅减少的事实,淅川县九大镇大力发展金银花产业,农药和化肥用量少,经济效益好。通过基地建设,带动全镇开发金银花面积13500亩,年综合产值近1亿元,成为节水、保水质、快速致富的黄金产业。河南省采取市场化模式,吸引大量农业企业落户西峡县,发展农林绿色产业。湖北省发展生态特色产业,发展生态旅游项目。陕西省政府制定了《汉江丹江流域水质保护行动计划》,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不仅是促进发展的水,也是促进改革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全社会都在高效、经济地利用南水北调工程的每一滴水,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移民稳步发展

丹江口水库34.5万移民搬迁后,河南、湖北两省积极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加大了对移民的援助力度,促进了移民的就业和收入,提高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目前,移民的生活条件和社区环境有了显著改善。移民人均住房面积从搬迁前的20平方米左右增加到30多平方米,住房结构由砖木结构转变为砖混结构,与搬迁前相比,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并逐步融入到安置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移民安居乐业,库区整体社会形势稳定。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湖北省领导高度重视,政策引导,狠抓后续援助。20多个省级部门全力支持移民稳步发展,共安排项目资金28亿元。全省接收移民的26个县(市、区)出台了移民扶持政策,帮助移民发展和增加收入,扶持力度逐年加大。各地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土地流转,优化经营模式,拓宽移民增收渠道。据统计,湖北省已转移移民土地10.59万亩,占总移民土地的59.4%。龙头企业推动发展。各地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管理模式,从高起点引进55家龙头企业,吸纳8531名移民入驻企业,带动周边移民建设产业基地,引领移民闯市场致富。专业合作与团队管理。各地引导有共同发展意向的移民成立专业合作组织,实行规模化经营,走集约化发展道路。该省共成立了158个移民专业合作组织,并招募了9,118名移民加入该行业。致富并指明方向。共有556名典型的移民和富有的领导人在不同的地方接受了培训,辐射带动了17,300名移民参与开发。个体经营在各地蓬勃发展。各地积极引导移民自主创业,增加收入。据初步统计,当地移民部门通过外出、邀请、定向培训等方式开展了各种技术培训。,为各类移民共组织了781期培训班,56,600人次,其中生态农业技能培训班403期,35,000人次;第二和第三产业技能培训201,13,000人次;职业教育有20个阶段,1625人次。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河南省委、省政府专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移民后援助工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移民后期援助工作的意见》,要求省厅局继续对移民进行援助。省移民办在全省实施“强村富民”战略,确立了“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支持普惠制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施了“配套资金项目、项目资产集团化、集体效益普及化”,整合各类资金以集体资产形式投资生产项目,壮大集体经济。自2016年以来,河南省实施了三项改革措施:支持移民企业上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积极探索和推广“移民贷款”,目前正在试点。为了促进移民生产的发展,省政府将移民援助工作纳入监管范围,省级相关司局和地方各级政府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仅省移民局就投入了8亿多元的援助资金,形成了移民后期援助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丹江口库区已有208个移民村投入23.7亿元进行生产开发,近800个生产开发项目已建成并在建(不含商业服务业)。移民经济发展强劲,移民村的集体经济不断发展。该省培训了83,000名移民,转移了39,000个工作岗位。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此外,河南省在“4+2”工作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移民村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形成了以“两个委员会”为主导,以“三会”(民主评议会、民主监事会、民间调解委员会)为协调,社会组织参与,法治保障的移民村社会治理新模式。通过民主治理,激活村级社会治理细胞,实现移民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从而确保移民村的和谐稳定。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合作产生了丰硕的成果

2013年,国务院批准了《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合作工作计划》,明确提出京津要在河南、湖北、陕西三省开展对口合作。“十二五”期间,北京、河南、湖北建立和完善对口合作工作机制,确定了“一对一”的配对关系。北京每年从市财政中拨出5亿元支持两省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共安排对口合作项目332个,合作资金10.7亿元,重点支持水源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生态特色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改善、人才交流和培训等。干部双向交流150多人,组织20多批、300多名医学专家在水源区进行指导和帮助。2017年1月,北京市发布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口合作“十三五”规划》,明确表示将继续加强对口合作,安排25亿元对口合作资金,加强与河南、湖北两省在改善扶贫、促进环境改善、发展生态产业、深化民生合作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共同建设开创了南北互利共赢的协调发展新格局。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天津与陕西省建立了完善的对口合作机制,投入合作资金4.2亿元,支持生态经济、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科技支撑、经贸合作和人力资源开发等领域的104个项目。汉中、安康、商洛与天津共签署医药、旅游、矿产开发合作项目48个,合同金额248亿元,将改善水源涵养功能,保障水质安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2017年5月,天津市政府批准实施“十三五(2016-2020)”规划,对口合作资金将增加到每年3亿元,进一步支持生态环境建设,支持精准扶贫,发展生态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科技创新成果

南水北调工程涉及的许多硬技术和软科学都是世界级的,是水利与许多边缘学科联合研究的前沿领域,特别是在工程技术方面,大量的科技成果已经应用到工程建设中。

南水北调科技工作取得了新产品、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计算机软件等一大批科技成果;完成13项专项技术标准(如《丹江口水利枢纽混凝土大坝加高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施工技术规程》、《渠道混凝土衬砌机械化施工质量评定及验收标准》等)。),并获得数十项国内专利(如重力坝加高后新老混凝土接缝防裂方法、长边坡振动滑模成型机、电动滚筒混凝土衬砌机、混凝土裂缝电化学沉积修复法等。)。科研成果已应用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多项科技研究成果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大型渠道混凝土机械化衬砌成型技术及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低扬程水泵选型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淮安四站泵送混凝土防裂方法研究与应用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pccp输水阻力试验研究获水利部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三等奖,远程部署与运行获教育部一等奖。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南水北调工程的技术研究成果提高了我国水利工程设计、施工、机械设备、管理等方面的技术水平。填补了国内一批空空白,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调水工程技术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水利行业相关科学的发展,使行业内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达到了新的水平。科研成果的应用节约了南水北调工程的投资,保证了工程的安全,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南水北调工程将继续加强运行管理,深化水质保护,保障移民发展,充分发挥效益,不断利国利民。

来源:荆州新闻

标题: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战略作用日益显现

地址:http://www.jinchengblades.com/jzxw/11258.html